宝盖山的介绍

宝盖山的介绍

宝盖山,凌霄独立,周围没有其它山峰为邻,又叫“大孤山”。明朝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克晦在一首诗中这么说“乱嶂江边出,大孤山最孤”。

高踞山头的就是著名的“姑嫂塔”。

它是一座用花岗岩建造的仿楼阁式的空心石塔。塔共五层,二十一米高,昨天大家参观的泉州东西塔,东塔高48.27米,西塔高44.06米,虽然姑嫂塔还不足东西塔的一半高,但是它依借山势,所以显得特别巍武。姑嫂塔,又称“关锁塔”或“万寿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1天如何玩转泉州石狮?推荐7处必打卡景点,还有当地人都爱的美食

石狮三面环海,坐拥的64公里海岸线,蜿蜒绵长,这座滨海资源丰富,山海城风景独特,一片片银色沙滩、一块块嶙峋怪石,柔美也壮阔。这里不仅景色优美,人文 历史 也尤为厚重,宫殿庙宇、禅林寺院不可枚举。

一天如何玩转石狮呢?最强一日游线路来咯,让你一日就能打开石狮各大网红景点,品尝当地人都无法拒绝的闽南特色 美食 ~ 宝盖山,又叫“大孤山”,它凌霄独立,是石狮的第一高峰,“乱嶂江边出,大孤山最孤”是明代诗人黄克晦对这座山最佳描述。

宝盖山上有座800多年的 历史 的塔—姑嫂塔。它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之势。宝盖山景区文化底蕴深厚,景观资源丰富,风景恬静怡然,千万别错过这片风景~ 博物馆,见证着 历史 的变迁,是沧桑与辉煌的记录。这座中国首座非国有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云集了上千件珍贵藏品。

世贸海丝博物馆是石狮城市级文化地标,也是泉州不可错过的打卡点。 在海上丝绸之路展厅,我们从沉没的古代商船开始了解海上丝路上出口的各类货物,印象中景德镇的青花是最具代表的,没想到带着青花的景德镇瓷器按照国外需求的款式订做后,居然也挺新潮的。尤其是这款青花克拉克式松鼠行军持,主要是用于洗手或者饮水的。

能把故宫的展品借出来的私人博物馆,全国应该没几家,而世贸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故宫专题展做到了。祥龙配瑞凤,展厅里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帝后婚礼的各种礼器。 最后的丝路山水地图数字展厅里,用互动的形式,让你沉浸式的了解和体验到丝路上每一个重大地标到特色和风土人情。

很多互动都别出心裁,像是敦煌的石窟,模拟了讲解员拿着灯讲解壁画的场景,指哪讲解的内容就出现在哪。 馆中收藏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沉甸甸的 历史 ,每一处岁月的痕迹,都饱含道不尽的故事。 在中国 历史 上,最出名的有三个卫城,分别为:天津卫、威海卫、永宁卫,而永宁卫正是其中之一。

600多年前,泉州因海上丝绸之路闻名天下,而永宁古卫城作为东南海防屏障,默默守护着内陆腹地的安宁和繁华。 如今,村内还是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老建筑,被庇佑着的古城居民也依旧是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在古卫城里,还有一座坐北朝南、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城隍庙。这座城隍庙不仅是古卫城内保持最为完整的一处寺庙,它的香火还传到了海峡对岸的台湾。

12公里绝美海岸线,柔软的沙滩、蔚蓝的海水,只要你来必定会沉醉在这里,想出海的朋友还可以乘坐快艇出海哟,近距离感受海浪拍打游艇的声音,简直是太愉悦。 黄金海岸最吸引目光的景点,还有那尊用九十九块石头精雕而成、高14米的观音像,用九十九块石头精雕而成,它背向大海,面朝陆地,不管刮风下雨,始终矗立在那日复一日默默守护着这里,为人们祈福。 在黄金海岸,还有一座三面环海,有着“漂浮在海上的寺庙”美誉的洛迦寺。在海边黄墙红瓦的洛伽寺,少了古朴厚重的感觉,寺内建筑很有,有天王殿、圆通宝殿、念佛堂等建筑,雕梁画栋,气势巍峨,十分壮观,一定要来看一看。

这是一个屹立于石湖村一千多年的景点,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渡口建于二座天然岩石间,全长113.5米,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曾停靠在这里。千余年的古渡口,水静风平,岩黄海蓝,祥和的渔港、悠闲的风情,处处充满着原始的自然力量。 林銮渡旁边就是泉州湾跨海大桥,这里简直是看日出日落的绝佳之地,看着日落听着海风耳语婆娑,你那颗浮躁的心会得到片刻宁静。

这一个石狮的大排档,生意很火爆火爆,里里外外坐满了人。 店里的食材十分新鲜,顾客可以自主搭配,老板会根据顾客的喜好,进行加工,看着琳琅满目的食材,点上几道菜,叫上几瓶啤酒、饮料,简直太惬意了。 去 体育 公园开party,有乐队有 美食 的夜晚,才是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只要你在现场,就会跟着音乐律动,浑身散发自由与浪漫气息的主唱让现场轻松、愉悦。

10张老照片,带你回望100多年前的江苏镇江

镇江地处江苏南部地区,古称京口,又名润州, 历史 悠久,是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十张清末时期的老照片,带你回望古老镇江百年以前的景象。

金山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古名江心寺、泽心寺、龙游寺等。

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 多年 历史 。 1908年拍摄金山寺,依山就势,山寺一体 ,非常壮观。金山寺之名蜚声海内外,它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一群男子正在挖好的地沟里夯土准备盖房子,他们使用的工具叫木夯,是从前砸实地面常用的工具。

在干活的人群里还有孩子的身影。小小年纪便不得不参加这样繁重的劳动。 竹绳是从前人们劳动生产和生活常用的物品。

制作竹绳要先将竹子剖成篾条,然后高温蒸煮或用桐油浸泡,最后将柔软的竹篾搓成绳子,这种绳子非常结实且耐腐,常常使用几十年都不坏。 一处芦苇收购地,小贩正在用大杆秤称重,这些芦苇主要用作烧锅的燃料。图中无论是卖主还是买主都衣衫破旧,可见生活之贫困。

京畿路原名京畿岭,位于镇江城西,是银山(云台山)与宝盖山之间的一条狭窄通道。图中的道路尽头竖着一座牌楼,上写有“京畿岭”的字样,到了民国时期,这条通道被辟为马路,周边的建筑也渐渐多了起来。 宝盖山因形状如圆形平顶大伞而得名,图为正在施工中的宝盖山隧道。

这条隧道于1905年开工,1908年建成,全长406米。 这里是沪宁铁路镇江段的施工现场,场面宏大,非常壮观,近景可以看到架设的电线杆,说明当时镇江地区已经开始用电。 1908年,一辆火车正缓缓驶出宝盖山隧道,机车上还站在一名印度巡警,这是在做正式通车前的试运行。宝盖山隧道是中国最早的铁路隧道之一,也是当时沪宁铁路唯一的铁路隧道。

从山上远眺长江,宽阔的江面之上货运帆船点点。自西晋以来,镇江就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都会。 江上舟船往来频繁,商品集散繁盛,八方商贾汇集于此,商业非常发达。

福建石狮一日游景点?

朝天寺朝天寺江南第一朝天寺位于石狮市宝盖山脊,姑嫂塔畔。朝天寺,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宇,始建于1980年,建寺历史虽短,但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寺院占地60余亩,是石狮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

四周山脉环抱,东侧有山敦水库,西侧有龙水库,两水库的阳光下皑皑发光,犹如鹤翅;中间庙宇座山脊之背,好像佩翁骑鹤升天,因些取名朝天寺。

虎岫禅寺 虎岫禅寺虎岫禅寺位于石狮宝盖山东麓。西面是雄踞峰顶的姑嫂塔,东面是风光旖旎的鳌城,鳌城再往东,便是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旅游胜地“闽南黄金海岸”就像一块翡翠镶嵌在海峡西央岸。虎岫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原名真武宫;明朝嘉靖年间,虎岫寺出了个高僧去静法师。

洛伽寺洛伽寺洛伽寺位于石狮市闽南黄金海岸东畔宫屿岛,占地面积二十多亩对台湾海峡。该寺由香港友帮集团捐献二十多亩地给石狮市佛教协会作为建观音菩萨之道场。2000年3月17日正式开工,由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友帮集团董事长杨孙西、卢文瑞、许荣茂等海内外人士鼎力支持。

于2001年3月竣工。

关于会昌师公岩的作文怎么写

会昌师公岩:独居一隅的隐者 早就听闻就距会昌县城边3千米左右有一师公岩,岩边有一宝盖山,宝盖山下有一宝盖寺,一直想去。终于逮着一个大体春光明媚的时节,我背起相机上路了。

从增坑路斜插过去,经过武警中队门口,再横跨新建的柏油路,就可以上山了。

一过公路,就进入了松林小路,弥漫的松针气息顿时将一种清静的感觉注入心间,让人呼吸惭缓。随盘曲的山路渐渐向上攀升,我终于可以用漫山的松林作为前景,打量若隐若现的县城了。在朦胧中,县城用四处的白墙毫无顾忌地渲泄着自己的繁华。不象眼下这一方山水,悄悄地生长,保持着一份矜持,与世无争地在大地上灵动。

在高高的山梁上,伴着扑面春风转了几弯,隐约可见师公岩了。它居于整个山梁的最里面,象是一个怕见生人的姑娘,躲在一角静静地沉思。据说,得名“师公”,是因为宋人尹天明在此结庐做学及授徒。

临近这位姑娘,你不禁会为它的精明而惊讶万分。因为,它竟然能在天地之间寻得这样一个地方,独享天伦。在一个似谷似涧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岩缝。

进入岩缝,豁然开朗,恰似进入别一洞天。洞天远处,一个寺庙高高在俯视这里,寺后漫山尽是红艳的杜鹃花。涧谷之内,四处滴水如雾,叮咚之声不绝于耳。

虔诚入寺,寺里供奉的神灵貌不惊人,与其它寺里别无两样。然而转身循着佛祖的眼光外望远眺,你就发觉他是多么的伟大。从这里外望,峰峦迭浪,山岗委蛇,岩幽林茂,山翠水碧,美不胜收。世间一切收于眼,置于胸,而自己却能危然正坐,独居于一隅,真境界也。

更奇之处在于,寺两侧各一奇景。左为宝盖山,右为三叠瀑。宝盖山其实是一根屹立的石笋,高约十米,尖尖的笋尖上顶着一椭圆巨石,长约四米,厚不及1米,整体看去酷似石笋戴帽。据称顶上之石,用力轻推,则应力而动。

如果猛力推力,反倒纹丝不动,故被人称“宝盖石”,此山也由此得名为“宝盖山”。相传这石及太上老君炼丹时,童儿不慎落下的一块仙炭,落于此后成为一奇。右侧的三叠瀑,淙淙汩汩,宽有15米。此水来自山后茂林深处,留到岸面后便洋洋洒洒铺展开来,并就着地势飞而成瀑。

步入瀑下,细雨如丝,轻揉双颊,让人痴醉。坐于瀑边,听寺内诵经声起,一种与尘寰离隔的心境灵激而起。第一声木鱼声如一响雷,让人从俗务中猛然停滞,第二声如一梵音,带人收神闭气,三声过后,人已完全沉沦,没了魂魄,只如一躯壳呆置于世。

诵经声止,人就如醍醐灌顶,使人大彻大悟。想到会昌几处景致,我终于明白了,北宋学者尹天明为何会来此结庐而读了。相比翠竹祠晨钟暮鼓,这里没有一点张扬;相比龙岗宝塔雄浑古壮,这里只剩简朴陋实。

古语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师公其实,它就是一隐者,一个既隐于山也隐于市的隐者。师公岩幽静为其表,无争实其里。古今多少人,皆在利中忙忙碌碌,皆在利中生生死死,而此处居者,处清贫而不妒繁华,钟情山水悄然自处,实为真仙人所为也。呜呼,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深,有龙则灵。

如果会昌真有仙在,那它一定在师公岩处。

姑嫂塔形状,历史,来历。

姑嫂塔在石狮市宝盖山,又称“万寿塔”,“关锁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

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层,为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第一层西北面开一拱型石门,姑嫂塔(5张) 二至五层各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作梅花形,顶置穹形斗拱。

塔身从下往上逐层缩小,每层迭涩出檐。外有回廊围栏环护四周,内有石阶可绕登塔顶。二层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字,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刻两个女像,是姑嫂两人形象。

明朝何乔远的《闽书》也记载了这个传说,说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经流传。宝盖山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姑嫂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登临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

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传说故事编辑传说在很早以前,石狮宝盖山下有一户农家,父母过世后,兄妹两相依为命。后来阿兄娶了妻子。

妻子非常贤惠,对小姑也非常好。一家三人虽然生活清苦,却也过得平平淡淡,没有缺少欢乐。有一年苦旱,天不下雨,五谷无收。自古闽南地区田少人多,遇到灾害人民无法谋生,就纷纷到南洋。

阿兄只好和妻子、妹妹商量,跟着同乡到南洋去。阿兄去了南洋,几年没有回家乡,也没有寄来一封信。他到底是死是活,是好是坏,真叫姑嫂两人牵肠挂肚,日夜思念。姑嫂两人经常登上宝盖山顶,对着大海看啊看,可是每次却只能看到一个灰蒙蒙的大海,哪有阿兄的归帆?为了能看得更远的大海,她们一次又一次的扛来石头,堆迭起来,年久月深,成为一个高高的站台,她们站在石台上,踮起脚尖,不停地看啊盼啊,可是一月过了又一月,一年过了又一年,阿兄还是没有回来。

有一天,姑嫂俩看到孩子们在放风筝,心想,可以写封信,把它绑在风筝上,让风筝随风飘到南洋去。可是放风筝,得有风筝绳索。姑嫂俩就剪下自己长长的头发搓成风筝的绳子。姑嫂塔这系上家信的风筝,飘到南洋上空落了下来。

系在风筝上的家信被番客们捡到,辗转传到阿兄的手里了。原来阿兄到了南洋后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出路。他落泊在外,没有脸面给家里写信。

他读完姑嫂俩这血泪写成的家信,悲痛大哭,就急急忙忙收拾行装,赶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