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海棠台风纳沙要双台共舞?
台风海棠台风纳沙要双台共舞?
近日,气象发布称,在南海上徘徊的热带低压终于成长为今年第10号台风。它将与今年第9号台风“纳沙”互旋共舞,在舞曲接近终了时——7月30日,前后脚登陆福建中南部沿海,并在陆地合并。
为此,市气象台已经发布了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气象专家提醒,此次双台风“连击”,会导致我市风力大、雨势强,强降雨时间长,市民务必要提前做好应对。
两个甚至多个气旋共同出现在海面的情况并不鲜见,但一般两个气旋要达到热带风暴级别及以上,相距20个经度距离(2000公里)内,可能会相互作用时,才能称作双台风。
别看两个台风相距1000公里,可它们的风场已经相交,就好像两个人有了肌肤之亲,必然要相互影响、纠缠。在“纳沙”登陆之前,由于两者强度相差悬殊,所以基本上是“纳沙”带着“海棠”跑;但当“纳沙”靠近陆地开始明显减弱之后,“海棠”快速增强,有了和“纳沙”平起平坐的资本。
两个台风将会形成明显的互旋作用——手拉手跳起圆圈舞。
两个台风分别从太平洋、南海方向登陆福建,并且在福建境内合并,近60年来只有1997年出现过一次。当年8月29日至30日,台风Amber和Cass在24小时内连续登陆福建并合并,造成福建全省性的大到暴雨,几百万人受灾。
这一次的形势更加严峻,因为在它们的东面,还有一个今年第5号台风“奥鹿”在牵制影响。一方面,“奥鹿”会击溃强势已久的副热带高压,号令“纳沙”、“海棠”北上,另一方面它又和合体后的“纳沙”、“海棠”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台风走得慢,雨也就下得更大。
双台风的先后登陆,也会带来不同的风雨影响。
以本次双台风为例,单气旋速度快,“纳沙”登陆后本会快速西移减弱,但“海棠”的出现拖慢了“纳沙”的行进速度。“海棠”紧随“纳沙”登陆,使得我国东南沿海的降雨时间增长、降雨量更大,而且会出现风的双峰值。
海棠纳沙“双台共舞”影响几何?
7月30日,今年第9号台风“纳沙”刚刚在福建沿海登陆,第10号台风“海棠”又一路向北奔向福建。这两个台风一度在海上还形成了“双台共舞”的奇特现象。
而共舞的“海棠”也会被“纳沙”牵引着从南海冲向福建中南部沿海,将于30日夜间到31日上午登陆福建中南部沿海,登陆地点也很可能在泉州附近。
两个台风将在福建境内合并,成为一体,然后北上。
双台风有的相互吸引、有的相互排斥,相互间的互旋和牵制作用使得两个台风的速度和行进路径会发生改变。这次“纳沙”和“海棠”29日下午仅相距800多公里,然后逐渐靠近,预计最近时两个台风只有600多公里的距离,互旋和牵制的作用非常明显,给气象预报带来了很大难度。
一般台风,登陆前吹北风,登陆后再刮个‘回南风’就结束了。
但这次双台风不同,‘回南风’后很快就会再刮起北风。”“纳沙”带来的北风最大为12~14级,而“海棠”再次带来的北风,其最大阵风也会达到12~13级。
从卫星云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纳沙”像一个巨大的水母,它的环流庞大、水汽充沛,更何况它还有小伙伴——“海棠”不停给它输送水汽和能量。
所以对于“纳沙”来说,它带来的强降雨更加具有破坏力,防雨比防风更重要。
这种风的双峰值现象很少见,很容易让人疏于防范,因此大家不能按照经验判断,还是要看气象预报和防汛指挥部的部署和统一安排,在警报未解除前不要擅自返回。
台风“海棠”向东北方向移动,“海棠”路径会受“纳沙”影响吗?
预计“海棠”将以每小时40公里左右的速度快速向东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变性为温带气旋,海棠的路径并不会受到纳沙的影响。
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天气的突然变化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预测来做出应对之法,除了2022年10月20号的台风娜莎之外还生成了21号台风海棠,目前因为我国正在受台风那沙的影响,因此大多数人都非常担忧是否会出现台风海棠的影响,目前看来台风海棠并不会与纳沙互动去我国广东登陆。
台风“海棠”向东北方向移动
台风海棠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偏东方向约2100公里的洋面上, 目前正在向东北方向进行运动,因为台风纳沙的生成,对我国广东等沿海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大多数居民担忧台风海棠路径会受到纳沙的影响引起相互作用。
陆地和近海区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台风一般会导致台风路径出现偏南或者偏东的变化,使其移动方向会受到影响。台风移动的路径、速度是根据不同天气系统来决定的。受台风影响,海面风力的大小与风向有关。
当风急浪高达到10米时,风速会急剧减小为10-12米/秒。海面风力越大,风速越小。由于海洋上存在大量岛屿、礁石群、暗礁群等复杂结构和变化系统,造成海面风力增大、风向变化剧烈等现象并进而影响陆地。
台风来临时应该如何做好防范?
避免在高大建筑物、构筑物等附近逗留,停止室内外大型**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加固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大风预警期间,海南相关部门应当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做好防御工作。